禱告,一種所有宗教信徒都共有的行為,一種無分界別、年齡、地位的宗教活動,一種人自然的「本能」。既然是那麼普通和自然的事,那麼禱告對人有什麼意義呢?
在未思考禱告的意義何在之先,讓我們先從人的經驗來作一些思考。
「阿爸」,是希臘文(abba)音譯自阿蘭文的(’abba’),意思有如廣東話的「爹哋」,是對父親親暱的稱呼。有趣的是,在耶穌之前的古文獻中,從沒有用「阿爸」來稱呼神的,但在耶穌之後就突然多起來。人都有一種天然的宗教投射,認為神都是超然可畏、神聖不可侵犯。人愈是成熟老練,便是會容易失去一份摯情。今天我們鮮有人會用「阿爸」、「爹哋」來稱呼神,或多或少反映我們對禱告的對象缺乏「親切感」。
相對於禱告,我們有時會更相信「生產效率」(productivity)。這是教導與經驗的問題。耶穌不多教導人如何禱告,但祂卻時常禱告。人窮則呼天,禱告既然是人的本能,那麼首要的就是個人經驗,理論反而是輔助性居多。但我們有時卻認為禱告是「不事生產」的活動,經驗不到其「效益」,視禱告為宗教責任,多於其實際需要。
一個人的禱告和一班人的禱告,那種較好呢?聖經沒有直接的說那樣較好(或許我們會想起太六6和太十八19~20,但前者是要提醒人不要「假冒為善」,後者則是教導人挽回罪人),但禱告的正確態度和耶穌、門徒的榜樣卻是處處可見,我們隨便想想都能說出兩、三個來。說說群體禱告吧,我們能體驗「不要單顧自己的事」的方法,除了為人做一點事外,就是同心合意的求神的國降臨「在我們的生命」中。
那麼到底禱告對人有什麼意義呢?我會說,禱告就是要針對我們對神的疏離感、只視神為解決問題的神和信徒間缺乏團契的互動,因著同心尋求神的國實現,我們因此彼此建立。
「聖徒相通」的意思是指信徒因同屬耶穌的緣故,我們互相為肢體,有分享、團契、有生命連結,但最重要的是「我信」才行,不是頭腦上的信,而是能行出來的信。鼓勵大家一同加入禱告的行列。